【国动知识】人民防空概述(下)

发布日期:2024-04-28 09:03 编辑:国动办站点管理员 来源:宿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阅读: 字号:

人民防空产生于战争,产生于战争中的空袭行动。空袭是指使用航空器、弹等兵器从空中对地面(下)、水面(下)目标进行的袭击。一般可分为常规空袭与非常规空袭。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的空袭为非常规空袭,其余为常规空袭。


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空袭,伴随着飞机和飞艇等飞行器的问世并用于军事目的而不断升级。1903 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的飞机。1911 年意大利飞行员朱利奥驾驶“鸽”式飞机向土耳其军队阵地投下了4颗各重2千克的“西佩利”式榴弹,这是世界飞机作战史的第一次空袭。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空袭兵器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种高性能的战略战斗轰炸机,以及空中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空中加油机等投入使用,使空袭命中精度和远程作战能力空前提高,空袭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国际人防的产生与发展

飞机出现并应用于战争以后,防空袭就应运而生。最早的民防组织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首都伦敦。为了应对德军对伦敦持续不断地空袭所造成的威胁,1917 年 8 月,英国率先成立了“伦敦防空指挥部”,实施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防空警报报知等措施。它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德军空袭所造成的破坏,减少了城市居民的伤亡。这些防空措施称得上是人防的萌芽。


随着军事航空工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轰炸机的数量急剧增加,空袭威胁明显增大。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城市防空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更加注重城市防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人防工程建设。这些防护工程的建成,有效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931 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起第一个国际性非政府民防组织。1990 年国际民防组织大会确定每年的 3 月 1 日为“国际民防日”,以纪念 1972 年 3 月 1 日国际民防组织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强公众对国际民防组织任务的认识:即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我国于 1992 年加入该组织。


我国人民防空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人民防空创立于1950年10月31日,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应急建设到长期准备,从单一防空到防空防灾一体化,从保障民安到服务民生,先后经历了创建奠基、结合建设、全民建设、调整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人民防空的创立

01

新中国成立初期,溃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反对派不甘心失败,对大陆一些沿海地区实施轰炸和炮击袭扰。1950 年上海“二六轰炸”是国民党反动派对上海市破坏最严重的一次轰炸。1950年 2 月 6 日上午 9 时,国民党空军混合机群 17 架分 4 批起飞,中午到达上海上空,投下近 70 枚炸弹,对市内多个重要的电力、供水和机电等生产企业进行轰炸,造成全市大规模停电和人员伤亡。


在此背景下,为应对空袭威胁、保护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50 年 10 月 31 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全国的防空问题,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于当日向中央局、分局发出了《关于准备人民防空工作问题》的电报,标志着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

人民防空第一次大发展

02

20世纪 60 年代末,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掀起全民大建人防工程的热潮。

人民防空在全面融合中阔步迈进

03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人防部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联合开发地下空间,人民防空的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2000 年 11 月,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强调:人民防空工作要从只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这一战略性转变,为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6 年 5 月 13 日,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并强调:要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要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提高防空袭斗争能力,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要转变人防建设发展方式,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续的发展。

70 多年来,人民防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融合发展,逐步建成独具特色的防护体系,成为国防的重要组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