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为民造福和抓好党建之间的关系
提问: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
解读:牛先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绩观问题,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政绩观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必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将“为民造福”“抓好党建”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衡量党员干部政绩的准则,既准确阐释了政绩观的深刻内涵,又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关系,为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正确行使权力、主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在实践中艰辛探索出来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步都挥洒着人民的汗水,凝聚着人民的智慧,汇聚着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奋力开创造福人民的新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建功立业的奋斗方向,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曾提出过“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体现的都是党为民造福的宗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作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是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人民是党的衣食父母,党是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如果党员干部背离了人民的意愿、轻视了人民的力量、漠视了人民的疾苦、切断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作出什么政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只有作出让人民“咧嘴笑”的成绩,才是最大的政绩。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是由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国家发展的指南,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党员干部干事担当的能力本领,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人民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把我们这个党建设好,当然是最大的政绩。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是由党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新技术新产业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按着既有节奏,协调前进步伐,一棒接着一棒,每一棒都跑出好成绩,是对党建工作的紧迫性要求,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是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保证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经过十多年顽强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肯定,但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抓好党建与为民造福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是从党的价值归宿角度来讲的,强调党员干部要把造福人民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是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角度来讲的,强调要造福人民必须把党建设好。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作出造福人民的政绩,必须抓好党建,锻造出自身过硬的本领。二者科学回答了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如何践行政绩观”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准确揭示了政绩观的内涵,深刻诠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关系,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
把“最大政绩”落实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上。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发展是造福人民的根本途径,在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坚持创新求变、敢于担当,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蛋糕”做大、做好,主动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把“最大政绩”落实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抓好党建工作,重要的是增强党性。党性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为民造福的能力。当前,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党性的有效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在学习教育中不断增强党性,提高本领。
把“最大政绩”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政绩观偏差问题。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认为“抓党建是软道理,抓业务才是硬道理”,在实践中存在着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有的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作秀”、不注重“做事”。政绩观严重偏差既与党员自身党性不强相关,也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要进一步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发挥管理监督刚性约束,不断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体制机制健全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就有了根本遵循和奋斗方向,就能形成“抓好党建”“为民造福”的良好氛围,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蓬勃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