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篇重要文献深刻阐明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举措,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大量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产业主导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外部的科技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阶段性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是人运用生产资料,借助科学技术和自然条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与我国原有生产力发展模式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许多新的特征。
从生产力的动力来源看,原有生产力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新质生产力则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能够在不过多消耗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培养更多具备知识化、专业化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提高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水平,而且将数据、信息、量子、基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生产要素引入社会生产,大幅度扩展劳动对象范围,极大拓展生产发展空间。从生产力的载体看,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产业体系的巨大变革,我们不仅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超前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主动权,而且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从生产力的评价标准看,新质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避免盲目追逐一些所谓的“风口产业”“高大上”的项目,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投资浪费。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喜新厌旧”,防止只注重发展新产业,忽视传统产业,甚至把传统产业视为“低端产业”“落后产业”简单退出,导致新旧动能断档失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平稳转换,扎实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成效。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述了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五方面关键举措。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只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